秋日的齐鲁大地,层林尽染,硕果飘香。近日,“泰山黄河号” 旅游列车载着 150 余名来自济南的中小学生,缓缓驶出济南站,开启了为期 4 天的首次研学之旅。这趟专列以 “探秘泰山雄姿,感悟黄河文明” 为主题,串联起泰山、黄河入海口、曲阜三孔等文化地标,而高铁技术的赋能与高铁乘务员的跨界服务支持,让这段文化探寻之路既充满古韵底蕴,又洋溢着现代交通的便捷与温情。
“泰山黄河号” 旅游列车虽为普速旅游专列,但从筹备到运行,处处可见高铁元素的影子。列车车身以黄河浪花与泰山剪影为主题彩绘,车厢内部借鉴了高铁的人性化设计 —— 加宽过道便于学生列队通行,座椅靠背增设可折叠小桌板方便书写,每节车厢配备的充电插座满足电子设备续航需求。“这些细节改造参考了复兴号高铁的服务标准,就是为了让孩子们在旅途中既能感受传统文化,也能体验现代交通的舒适。” 列车长刘伟介绍道,铁路部门特意从高铁车队抽调了 3 名经验丰富的乘务员加入服务团队,将高铁服务理念融入研学旅程。
首站抵达泰山脚下时,天刚蒙蒙亮。来自济南甸柳第一小学的学生们背着研学手册,在乘务员的引导下有序下车。高铁乘务员李娜正帮一名同学整理被风吹乱的围巾:“泰山海拔较高,早晚温差大,大家记得把外套穿上。” 此次她被抽调参与研学服务,特意提前研究了沿线文化:“高铁乘务员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这趟专列上,就是要让孩子们在安全的前提下,尽情感受文化的魅力。” 登山途中,她见有同学体力不支,便用自己学过的泰山传说分散其注意力:“你们知道吗?泰山上的‘十八盘’,每一级台阶都藏着古人登山的智慧……”
在曲阜三孔景区,乘务员们化身 “文化助理”,协助老师组织 “穿汉服、学礼仪” 活动。曾在高铁上负责双语服务的乘务员王磊,用流利的普通话和英语对照讲解《论语》选段,让随行的外籍交换生也能融入其中。“以前在高铁上服务国际旅客,现在能把双语能力用在文化传播上,感觉特别有意义。” 他笑着说,自己特意准备了《论语》白话译本,方便孩子们理解。
列车行进至黄河入海口时,一场别开生面的 “车厢课堂” 正在进行。乘务员们利用餐车空间布置了简易展台,陈列着从泰山采集的岩石标本、黄河岸边的泥沙样本。“大家看,泰山的花岗岩和黄河的泥沙,其实是齐鲁大地的‘地质密码’。” 李娜拿起放大镜,让孩子们观察泥沙中的微生物,“就像高铁能把不同城市连接起来,这些自然元素也在悄悄编织着大地的脉络。” 这番生动的讲解,让孩子们纷纷围拢过来,原本枯燥的地质知识变得鲜活有趣。
研学之旅的最后一天,列车上举办了 “文化传承” 主题班会。学生们用树叶拼贴泰山剪影,用沙画再现黄河奔流,而乘务员们则表演了自编的快板《泰山黄河颂》。当来自农村的学生马晓宇怯生生地展示自己写的《黄河赞歌》时,李娜带头鼓起掌来:“这比我在高铁上听到的任何赞美诗都动人。” 她特意将这首诗誊写在列车留言簿上,承诺会转交给铁路博物馆收藏。
“泰山黄河号” 的首次研学之旅,创下了三个 “第一”:首次在旅游专列中引入高铁服务标准,首次实现 “景区讲解 + 车厢延伸教学” 无缝衔接,首次由高铁乘务员跨界参与研学服务。据铁路部门统计,此次旅程学生满意度达 98%,有 87% 的孩子表示 “想再坐这趟列车重走一遍”。
返程途中,夕阳透过车窗洒在孩子们的研学手册上,上面密密麻麻记满了见闻与感悟。李娜看着一名学生在手册上写下 “高铁很快,但文化的脚步需要慢慢丈量”,不禁会心一笑。这趟融合了高铁元素的研学之旅,不仅让孩子们触摸到了齐鲁文化的根脉,更让他们懂得:正如高铁需要坚实的铁轨才能飞驰,成长也需要文化的滋养才能行稳致远。
当 “泰山黄河号” 缓缓驶入济南站,孩子们挥舞着自制的文化书签与乘务员告别。这趟首次研学之旅虽已落幕,但它所播下的文化种子与探索精神,必将像高铁延伸的铁轨一样,在孩子们心中不断生长,通向更广阔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