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 X8044 次中欧班列于 6 月 30 日准时驶出西安国际港站,2025 年上半年中欧班列累计开行量突破 1000 列,达 1089 列,同比增长 22%。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全国统一的 “中欧班列全程时刻表” 全面落地,让这条横跨欧亚大陆的 “钢铁驼队” 实现了如同高铁般的准点运行,为国际贸易往来注入了稳定动能。
全程时刻表的推行,是中欧班列迈向精细化运营的关键一步。这份涵盖全国 56 个开行城市、103 条线路的时刻表,精确到每趟班列的发车时间、途经站点、停靠时长及抵达目的地时间,误差可控制在 3 小时以内。在郑州国际陆港,调度员小李正对着电子屏上的时刻表调整发车计划:“以前班列运行像‘长途巴士’,遇到线路拥堵就得临时停车等待,现在有了固定时刻表,就像高铁一样按点行驶,上半年我们的准点率提升到了 98%。” 这份时刻表不仅对班列运行时间作出规范,还明确了各环节作业标准 —— 从货物装箱、海关查验到铁路编组,每个步骤都有严格的时间节点,有效避免了以往因衔接不畅导致的延误。
在全程时刻表的保障下,中欧班列的运输效率大幅提升。成都国际铁路港的数据显示,成都至波兰罗兹的班列运行时间从过去的 18 天压缩至 12 天,西安至德国汉堡的班列缩短至 14 天,与海运相比,运输周期减少三分之二,而成本仅为空运的四分之一。“我们的汽车零部件通过中欧班列运输,现在能实现‘周周发’,生产计划再也不用为物流延误预留缓冲期。” 重庆一家汽车配件企业的物流经理说,企业今年上半年通过班列出口货物 1.2 万吨,订单响应速度提升 40%,这得益于时刻表带来的运输稳定性。
铁路基础设施的升级,为全程时刻表的实施提供了硬件支撑。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大对中欧班列通道的投入,兰新铁路、中欧班列(西安 — 汉堡)干线等线路完成电气化改造,列车牵引重量从 4000 吨提升至 5000 吨,运行时速提高到 120 公里。在新疆阿拉山口口岸,新建成的宽准轨换装站实现 “一站式” 换装,将过去需要 6 小时的换装时间压缩至 2 小时,确保班列按时刻表准时出境。“就像高铁需要无砟轨道保障平稳运行,中欧班列也需要优质的铁路线路支撑准点率。” 中国铁路乌鲁木齐局集团工程师介绍,他们在边境铁路沿线安装了智能监测设备,实时预警轨道沉降、接触网故障等问题,上半年累计排除隐患 23 起,为班列畅通保驾护航。
全程时刻表的推行,还推动了中欧班列与其他交通方式的无缝衔接。在武汉阳逻港,“铁水联运” 专区内,刚从欧洲返程的中欧班列货物被迅速转运至集装箱货轮,发往东南亚地区。工作人员手持时刻表调度单据,班列到站时间与货轮起航时间衔接精准到 1 小时内。“以前铁路和海运各有各的时间表,货物中转要等上两三天,现在通过时刻表联动,实现了‘铁路到港即装船’。” 阳逻港负责人说,这种 “一单到底” 的联运模式,上半年已发送货物 3.5 万吨,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
随着运行稳定性提升,中欧班列的货物品类也从初期的电子产品、轻工业品,拓展至汽车整车、冷链生鲜等高端货物。今年 5 月,一列装载着 100 辆国产新能源汽车的班列从上海发车,按时刻表准时抵达比利时安特卫普,这是我国首次通过中欧班列大规模出口新能源汽车。“汽车运输对时效和稳定性要求极高,过去只能依赖滚装船,现在有了全程时刻表,班列完全能满足运输标准。” 负责此次运输的物流公司负责人介绍,他们还在车厢内安装了与高铁同款的温度控制系统,确保车辆在运输途中处于最佳保存状态。
展望下半年,全国中欧班列计划依托全程时刻表,新增 15 条跨境线路,覆盖欧洲、中亚地区的 12 个新站点。在西安国际港站的调度中心,一块巨大的电子屏实时显示着各条线路的班列运行状态,屏幕下方 “钢铁驼队,准时出发” 的标语格外醒目。正如高铁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全程时刻表正重塑着国际物流的格局 —— 当中欧班列像高铁一样准点、高效地穿梭于欧亚大陆,这条 “钢铁丝绸之路” 必将为全球贸易带来更多新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