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南站的夜幕刚拉开,D781 次动车组卧铺列车的蓝色腰线已在站台亮起。高铁乘务员赵雅琪站在车门旁整理丝巾,制服领口的高铁标识在灯光下闪着微光 —— 这是山西开行的首趟动车组卧铺列车,将载着 280 名旅客穿越太行山脉,在晨曦中抵达杭州东站。当第一位旅客刷证进站时,她弯腰接过沉甸甸的行李箱,指尖触到箱体上贴着的 “晋善晋美” 旅游贴纸。
“这铺位比绿皮车宽 15 厘米呢。” 退休教师周明远捏了捏卧铺的记忆棉床垫,老伴正用手机拍摄独立包厢里的折叠桌。这列动车组卧铺列车采用纵向布置的双层铺位,每个铺位配备遮光帘、USB 充电口和阅读灯,走廊一侧的观景窗能一键调至雾化模式。赵雅琪演示着紧急呼叫按钮:“您按这个红色键,我们 30 秒内就到。” 她的工作手册上画着包厢布局图,每个角落都标注着服务要点,这是她从高铁值乘经验里总结的 “夜间服务规范”。
餐车在 21 点准时供应夜宵,厨师长王师傅端出刚出锅的平遥牛肉盖浇饭。“以前绿皮车的卧铺餐车,夜里只有泡面和火腿肠。” 他擦着锃亮的餐台说,现在冷链车每天从太原配送食材,能做出刀削面、过油肉等 12 种山西风味。赵雅琪推着餐车经过走廊时,轻轻敲了敲 12 号铺位的门:“大爷,您点的小米粥温在餐车,需要现在送过来吗?” 这位来自大同的旅客要去杭州看孙子,上车前特意跟她交代要热粥,“就像高铁上的重点旅客服务,得把需求记在心上。”
凌晨两点,赵雅琪带着手电筒进行夜间巡视。光束掠过熟睡的旅客,在铺位下方的鞋架处停住 —— 那里整齐码放着擦得锃亮的皮鞋,是她刚才帮旅客擦好的。在高铁值乘时养成的 “轻步准则” 此刻派上用场,她踮脚走过走廊,金属鞋跟裹着防滑套,连推车的轮子都缠了静音胶带。当经过母婴包厢时,她透过观察窗看到年轻母亲正用温奶器热奶,那是列车特意配备的高铁同款设备,水温恒定在 45℃。
“能给我张时刻表吗?下次想带孙女坐这趟车。” 凌晨四点,周明远已经坐在观景区喝茶。赵雅琪递过去的时刻表上,印着动车组与高铁的换乘信息:“您看,这趟车早上 7 点到杭州东,刚好赶上 G7352 次去宁波,中间有 40 分钟换乘时间。” 她想起三年前在大西高铁值乘时,常有旅客抱怨夜间车次少,如今这趟卧铺列车填补了空白,夕发朝至的运行模式比高铁二等座节省 6 小时,票价却低了近三成。
晨光穿透太行山脉时,列车进入安徽境内。赵雅琪开始分发早餐,餐盘里的太谷饼冒着热气,搭配着包装精美的运城苹果。“这苹果是凌晨从冷链柜拿出来的,跟高铁快运的保鲜标准一样。” 她帮周明远把苹果装进网兜,老人忽然从包里掏出个红绸布包:“姑娘,尝尝我们代县的黄米糕,这是给孙子带的,分你两块。” 红绸布上绣着的五台山图案,与她制服臂章上的高铁标志意外和谐。
列车驶进杭州东站时,赵雅琪正在整理旅客留言簿。最新一页画着幅简笔画:双层卧铺车厢里,乘务员举着手电筒像提着星星。她想起昨天值乘前,老乘务长王姐塞给她的铁皮暖壶:“这是我跑绿皮车卧铺时用的,夜里给旅客倒热水全靠它。” 现在那只暖壶摆在班组休息室,而她的服务包里装着智能测温仪,但不变的是凌晨三点给旅客添热水时,那声轻轻的 “小心烫”。
站台上,下趟列车的乘务员正进行交接。赵雅琪指着留言簿上的赞美,跟接替的同事分享服务心得:“上铺旅客爱喝温茶,下铺旅客喜欢靠窗坐。” 远处的 “复兴号” 正鸣笛进站,白色流线与蓝色卧铺列车在晨光中交汇。她忽然明白,无论是高铁的风驰电掣,还是卧铺列车的夜行长歌,乘务员手中的茶杯始终盛满温度 —— 就像太行山脉的晨雾,虽形态万千,却始终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行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