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月 18 日上午,随着最后一声爆破的轰鸣声在川东群山间回荡,成达万高铁明月山隧道实现全隧贯通。这一关键工程的突破,标志着我国 “八纵八横” 高铁网沿江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 成达万高铁,彻底打通了川东地区的地质屏障,为 2027 年全线通车奠定了坚实基础。
明月山隧道位于四川省达州市境内,全长 13.8 公里,是成达万高铁全线最长的隧道,也是目前西南地区在建难度最大的高铁隧道之一。隧道穿越的明月山系地质结构极其复杂,包含 5 条区域性断层、12 处富水段和 8 段岩爆高发区,施工过程中需应对 “突水突泥、高地应力、高地温” 等多重挑战。“我们就像在‘豆腐里打洞’,每前进一米都要与复杂地质展开博弈。” 中铁二十三局项目总工王磊介绍,施工团队创新采用 “超前地质预报 + 微震监测” 系统,累计探明地质异常段 37 处,成功规避重大安全风险 16 次。
隧道贯通的背后,是一系列高铁建造技术的集中突破。为解决长距离通风难题,项目部研发了 “双级轴流风机 + 射流风机” 联合通风系统,新风输送距离可达 7 公里,确保掌子面空气质量始终符合标准;针对断层破碎带施工,采用 “管棚支护 + 注浆加固” 工艺,单日最高进尺达 3.5 米,较传统工法效率提升 40%。“这些技术创新不仅保障了隧道安全贯通,更填补了我国西南山区复杂地质条件下高铁长隧道施工的多项技术空白。” 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张伟评价道。
作为连接成都、达州、万州的快速通道,成达万高铁设计时速 350 公里,全线长 486 公里,建成后将形成川东地区直达长三角、京津冀的高铁大通道。明月山隧道的贯通,使成都至万州的高铁线路缩短了 15 公里,预计通车后两地通行时间将从现在的 4 小时压缩至 1.5 小时。“届时,乘客乘坐高铁穿越明月山隧道时,可能只会感受到短暂的黑暗,随后便会被窗外川东丘陵的田园风光所吸引。而高铁乘务员们早已准备好沿线风物介绍,让这段穿越群山的旅程成为移动的风景课堂。” 成都局集团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隧道贯通后,成达万高铁建设将全面转入轨道铺设阶段。据施工计划,明月山隧道内将铺设 CRTSⅢ 型板式无砟轨道,这种轨道结构能适应 350 公里时速下的高频振动,其平顺性误差需控制在 0.3 毫米以内。“这相当于在隧道内铺就一条‘超级高速公路’,为高铁的安全平稳运行提供保障。” 轨道工程负责人李超介绍,目前隧道内的接触网支架安装已完成 60%,预计 2026 年三季度可具备轨道铺设条件。
高铁通道的打通,正深刻改变着沿线城市的发展格局。在达州市,依托高铁站点规划的 “高铁新城” 已启动建设,规划面积 12 平方公里,将重点发展物流仓储、商务会展等产业;在开江县,当地文旅部门正联合高铁乘务员团队开发 “巴蜀文化体验专线”,计划通过车厢展示、语音讲解等形式,让乘客感受川东民俗与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成达万高铁不仅是一条交通线,更是一条经济带。” 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周毅分析,线路通车后将加速川东地区与成渝双城经济圈的要素流动,预计带动沿线形成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新增就业岗位 8 万个以上。
目前,成达万高铁全线桥梁工程已完成 85%,16 座隧道中已有 12 座贯通,累计完成投资超 70%。按照建设计划,2026 年将全面完成轨道铺设和站房建设,2027 年开展联调联试。“当第一列高铁呼啸着穿过明月山隧道时,川东人民期盼多年的‘高铁梦’就会照进现实。” 看着隧道出口处飘扬的红旗,参与建设的老铁道兵赵建国难掩激动,“到那时,高铁乘务员们清脆的报站声,将成为连接川东与世界的最美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