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ssCode":200,"data":[{"row_number":1,"id":26041,"site_id":1,"channel_id":1,"category_id":3,"call_index":"","title":"西渝高铁重庆段架梁施工正式启动 渝东北迈入高铁建设加速期","link_url":"","img_url":"","seo_title":"","seo_keywords":"","seo_description":"","tags":"","zhaiyao":"7 月 10 日清晨,随着一台 450 吨级架桥机将首片长 32 米、重 810 吨的预制箱梁精准架设在渝北区洛碛镇境内的桥墩上,西渝高铁重庆段架梁施工正式拉开序幕。这一关键节点的突破,标志着这条连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关中平原城市群的快速通道,进入桥梁结构施工的攻坚阶段…","content":"
6 月 25 日,四川阿坝州红原县传来重磅消息:作为川西北生态示范区重要交通节点,红原铁路车站正式启动建设。这座海拔 3500 米的高原车站,将接入成兰铁路延伸线,预计 2027 年投用后,将结束红原无铁路的历史。与此同时,铁路部门已同步启动高铁乘务员前期筹备工作,未来将通过专业化服务,为这片雪域高原的旅客出行与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高原车站破土:川西北交通格局迎变革
红原铁路车站位于红原县邛溪镇,站房面积约 8000 平方米,设计年旅客吞吐量 50 万人次,货物吞吐量 20 万吨。车站背靠红原大草原,毗邻日干乔湿地,建筑风格融合藏族碉楼与现代流线设计,屋顶采用光伏板覆盖,兼具美观与环保功能。
成兰铁路延伸线全长约 120 公里,从松潘站引出,穿越长江黄河分水岭,桥隧比高达 78%,其中最长隧道 —— 查针梁子隧道全长 10.8 公里,需穿越多年冻土层。建设团队采用 “智能温控注浆” 技术,通过预埋电热管调节冻土温度,确保隧道结构稳定。红原车站建成后,成都至红原的铁路旅行时间将从公路运输的 6 小时缩短至 3.5 小时,成为连接川西北与成渝经济圈的 “钢铁纽带”。
乘务筹备先行:高原服务标准创新构建
为适配高原铁路运营需求,铁路部门已启动高铁乘务员 “三阶段培养计划”:
生理适应训练:候选人需在海拔 3000 米以上模拟舱进行为期 30 天的高原适应性训练,重点考核血氧饱和度、心肺功能等指标,确保服务过程中体力充沛。
文化素养提升:系统学习安多藏族文化、红原长征历史,掌握基础藏语服务用语,如 “吉祥如意(扎西德勒)”“请上车(牙莫热)” 等,避免文化误解。
应急能力强化:针对高原反应、极端天气等情况,开展心肺复苏、氧气瓶使用、低温环境下设备故障处置等专项演练,配备便携式制氧机、高原急救包等特殊装备。
“未来在红原线上,乘务员不仅是服务者,更是高原旅行的安全守护者。” 成都客运段培训负责人介绍,乘务组将实行 “双班轮休制”,每 4 小时轮换休息,确保始终保持最佳服务状态。
生态与经济双赢:铁路赋能高原可持续发展
红原车站建设同步规划了三大环保工程:
污水零排放:站区生活污水经三级处理后,用于绿化灌溉和湿地补水;
固废资源化:设置高原可降解垃圾处理站,将旅客产生的餐余垃圾转化为草原有机肥;
生态通道预留:车站周边建设 5 处动物迁徙廊道,保障黑颈鹤、藏原羚等珍稀动物的活动不受影响。
经济层面,红原县文旅局已联合铁路部门策划 “铁路 + 生态旅游” 产品:持火车票可享俄木塘花海、月亮湾景区门票 8 折优惠,列车将开设 “高原生态课堂”,由乘务员讲解青藏高原地质演化与生物多样性知识。据测算,铁路开通后预计年带动旅游收入增长 25%,促进牦牛肉、藏茶等特产通过铁路冷链专线外销,运输成本降低 40%。
智慧车站展望:科技助力高原出行升级
红原车站将应用多项创新技术:
5G + 北斗定位:全站覆盖 5G 网络,旅客可通过手机 APP 实时查看列车正晚点、站内导航及高原天气预警;
智能供氧系统:候车厅、站台设置弥散式供氧终端,车厢内配备分布式供氧口,氧浓度可自动调节至平原水平的 80%;
太阳能充电桩:站前广场布置 20 个太阳能充电车位,为新能源接驳车辆提供绿色能源。
铁路部门表示,红原车站的建设是 “交通强国” 战略在高原地区的具体实践,未来将以车站为支点,逐步构建川西北铁路环线,而高铁乘务员团队也将以专业服务,架起高原与内地的情感桥梁,让天堑变通途的梦想在雪域绽放。
【关注本网站】:掌握行业实时动态丨高铁招聘信息最新招聘2025丨高铁招聘网最新招聘官网2025丨高铁乘务员报名官网丨全国高铁乘务员招聘官网铁路招聘丨高铁乘务员丨2025年高铁招聘丨乘务员招聘丨高铁乘务员招聘丨高铁招聘官网丨铁路招聘官网丨铁路局招聘信息丨铁路局乘务员招聘丨高铁乘务员要求丨铁路人才招聘网丨高铁票查询丨2025年铁路局招聘丨售票员招聘丨高铁招聘
6 月 29 日,在北海市合浦县的铁山港海域,阳光洒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新建合浦至湛江铁路工程广西段 HZZQ3 标铁山港跨海特大桥施工现场一片繁忙。随着最后一方混凝土精准注入 39 号墩模板,现场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这一关键节点的完成,意义非凡。它不仅是合湛高铁广西段全线首个完成混凝土浇筑的墩身,更标志着该段主体工程成功迈入海上墩柱施工的新阶段。
铁山港跨海特大桥作为合湛高铁全线的控制性工程,全长 8473.478 米,堪称目前广西最长的跨海铁路桥梁。其所处桥位环境极为复杂,潮差大,汹涌的潮水每日多次涨落,给施工带来诸多阻碍;海床覆盖层浅,难以提供稳固的支撑基础;岩石强度高,普通的施工器械难以应对,并且分布着溶洞、红树林等,不仅施工组织难度极大,还对生态环保有着极高的要求。
为了确保 39 号墩的顺利浇筑,铁山港跨海特大桥项目部精心组织、科学策划,展现出了卓越的创新精神与专业能力。他们在高速铁路建设中首次采用无拉杆桁架式墩身模板及墩身帽一体化浇筑新工艺,将受力桁架兼作施工平台,成功实现了整节模板的快速吊装与墩身帽的整体浇筑。这一创新举措不仅提高了施工效率,将单次混凝土浇筑时间大幅压缩至 6 小时,比原计划提前 12 天完成施工,还为后续众多海上墩柱的施工积累了极为宝贵的经验,为合湛高铁 3 标上部结构施工奠定了坚实基础。
合湛高铁设计时速 350 公里,正线全长约 139 公里,其中广西段正线全长约 63 公里,桥梁占比高达 78%。该高铁定位为国家重要的客运专线铁路,全线共设合浦、北海北、白沙镇、廉江南、遂溪南、湛江西 6 座车站,建成后将极大地拉近北部湾经济区与粤港澳大湾区的时空距离。届时,从合浦到湛江的通行时间将从现在的 2 小时锐减至 40 分钟,两地的经济交流、人员往来将更加便捷高效。
在千里之外的南宁东站,高铁乘务员们也对合湛高铁的建设满怀期待。乘务员周琳刚结束一趟南宁至北海的乘务工作,她感慨地说:“每次值乘,都能感受到旅客们对新线路的强烈期待。大家常常询问合湛高铁的进展,都盼着早日能乘坐新高铁去湛江等地。” 她的工作手册上,早已密密麻麻地记下了合湛高铁新线的站点信息,还特意收集了沿线美食攻略,“听说湛江的海鲜市场特别有名,通车后肯定会有不少旅客专门去打卡,我们得提前做好准备,为旅客提供更贴心的服务。”
合湛高铁的建设者们深知,39 号墩的浇筑完成只是漫长建设征程中的一小步。但正是这坚实的每一步,让北部湾的海风与南海的涛声在未来的高铁轨道上和谐交融,让高铁乘务员温暖的报站声与海浪的节拍相互呼应。在未来,当第一列动车组风驰电掣般驶过铁山港跨海特大桥时,39 号墩将稳稳地矗立在海水中,见证着速度与温情在此处的永恒交汇,见证着合湛高铁为两地人民带来的美好生活新跨越。
近日,兰合铁路控制性工程 —— 西固隧道 1 号斜井至 2 号斜井左线顺利实现贯通,这一里程碑式的进展不仅标志着我国西部高铁建设迈出了关键一步,更让无数期待着高铁穿梭于黄土高原与河谷之间的人们看到了希望。当贯通的欢呼声在深邃的隧道中回荡时,远方高铁站里,身着整齐制服的高铁乘务员们仿佛已能听见列车驶过时的风啸,那是属于新时代交通动脉的召唤。
西固隧道横跨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与临夏州刘家峡,一头连着工业重镇的繁华,一头牵着少数民族地区的风情。作为兰合铁路全线最长的 Ⅰ 级高风
险道,它的建设难度堪称 “地质博物馆” 级别的挑战。隧道左线全长 22055 米,右线长 21866 米,这样的长度意味着施工团队要在地下深处连续奋战数年,穿越断层破碎带、富水地层、高地应力区等多重复杂地质条件。每前进一米,都需要地质勘探、结构设计、施工工艺的精密配合,如同在地球的肌理中小心翼翼地雕琢。
为了确保隧道施工安全与工程质量,建设者们引入了一系列高铁建设领域的前沿技术。全断面硬岩掘进机如同钢铁巨侠,日夜不停地啃噬着坚硬的岩层;超前地质预报系统像隧道的 “CT 扫描仪”,提前探测前方地质隐患;智能化监控平台则实时追踪施工进度与结构稳定性,让数千米深的隧道内每一个细微变化都尽在掌握。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为西固隧道的顺利贯通提供了保障,更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未来西部高铁网的拓展奠定了技术基础。
西固隧道的贯通,对于兰合铁路乃至整个西北高铁网络都具有决定性意义。兰合铁路作为连接兰州与临夏的重要干线,建成后将接入全国高铁网络,届时从兰州出发的高铁列车只需短短数十分钟就能抵达刘家峡,昔日需要绕行数小时的路程将被彻底改写。这不仅会极大便利沿线群众的出行,更会激活临夏地区的旅游资源与特色产业,让黄土高原上的壮美风光与民族文化通过高铁的纽带走向全国。
想象一下,数年后的某个清晨,一列崭新的高铁列车从兰州西站缓缓驶出,车窗外是黄河两岸的晨曦。车厢内,高铁乘务员面带微笑地为乘客整理行李,用清晰悦耳的声音介绍着沿线的风景:“前方即将穿越西固隧道,这条全长 22 公里的隧道,是我们脚下这条钢铁巨龙最神奇的一段旅程……” 当列车驶入隧道,平稳得几乎让人感觉不到震动,透过车窗,只能看到隧道内壁整齐排列的灯光如同流星般向后掠过。几分钟后,列车冲出隧道,刘家峡水库的碧波突然映入眼帘,乘客们纷纷拿起手机记录这瞬间的惊喜,而乘务员们早已提前准备好热水,为惊叹不已的乘客续上温暖的茶汤。
高铁乘务员的工作,从来都不只是简单的服务。在这条串联起多民族地区的高铁线路上,他们需要熟悉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掌握应急处置的专业技能,更要带着对这条铁路背后无数建设者的敬意,将每一段旅程都变成传递温暖与文明的桥梁。当西固隧道贯通的消息传来时,已经在兰新高铁线上工作多年的乘务员王媛难掩激动:“每次值乘经过山区,都知道隧道里藏着多少建设者的汗水。西固隧道通了,以后去临夏就方便多了,我一定要第一个值乘那趟列车,亲眼看看这条‘地下长龙’。”
西固隧道 1 号斜井至 2 号斜井左线的贯通,只是兰合铁路建设中的一个节点,但它承载的意义却远超其本身的长度。它是高铁技术征服复杂地质的证明,是西部大开发中交通先行的实践,更是无数建设者与未来高铁人共同编织的梦想。当列车最终穿越这条隧道,载着乘客驶向远方时,我们会记得,在这片土地下,曾有一群人用青春与智慧,为高铁铺就了穿越山河的通途;而在车厢里,另一群人正用微笑与专业,让每一段旅程都充满温度。
从隧道贯通的火花到高铁飞驰的身影,从建设者的安全帽到乘务员的丝巾,西固隧道的故事,终将成为中国高铁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它告诉我们,每一条高铁线路的延伸,都是对 “交通强国” 梦想的践行;每一次隧道的贯通,都在缩短着人心的距离。而那些为这一切默默付出的人们,无论身处地下深处还是车厢之中,都在共同书写着属于中国高铁的传奇。
在我国 “八纵八横” 高铁网的宏大蓝图中,西渝高铁安康至重庆段宛如一条灵动的银线,将京昆通道与包(银)海通道紧密串联。这条正线全长约 478 公里、设计时速 350 公里的高铁线路,不仅是西南地区交通版图的重要一笔,更承载着千万人对高效出行、区域共兴的热切期盼。当列车未来呼啸穿梭于秦巴山脉与川渝丘陵之间时,身着干练制服的高铁乘务员们,早已在心中描摹好了服务这条线路的无数个温暖瞬间。
西渝高铁安康至重庆段的线路走向,犹如一串珍珠串联起多地风情。它自安康西站启程,带着秦巴山区的灵秀一路向南,途经陕西省安康市的层峦叠嶂,穿越重庆市城口县的深谷幽峡,掠过四川省达州市的沃野平川、广安市的红色热土,最终经重庆市合川区、北碚区,稳稳接入重庆枢纽重庆西站。这一路,478 公里的距离里,既有自然景观的剧烈切换,也有地域文化的交融碰撞,为高铁旅程增添了别样的魅力。而 350 公里的设计时速,意味着从安康到重庆的时空距离将被大幅压缩,曾经需要数小时的车程,未来只需约 1 个半小时就能抵达,让 “朝食安康蒸面,午品重庆火锅” 成为触手可及的日常。
线路设置的 11 座车站 —— 安康西、岚皋、城口、樊哙、宣汉南、达州南、大竹、广安东、合川东、北碚南、重庆西,每一座都独具特色。安康西站作为起点站,将成为陕南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迎接八方来客;岚皋站依偎着南宫山的秀丽风光,未来会是游客前往景区的便捷门户;城口站地处秦巴深山,通车后将为这片曾经闭塞的土地打开通往外界的快速通道;重庆西站作为终点站,早已是西南地区高铁网络的重要节点,每日迎来送往无数高铁列车与旅客。这些车站如同一个个活力节点,将沿线的资源、人口、产业紧密联结,为区域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对于高铁而言,这条线路的意义非凡。它不仅填补了陕南、渝东北、川东等区域的高铁空白,更让西南地区的高铁网络实现了 “无缝对接”。届时,从重庆出发,借助这条线路可快速通达西安、北京等地,而陕南、川东等地的群众,也能通过它便捷融入全国高铁大循环。350 公里的时速,不仅是速度的象征,更是高铁技术不断突破的体现。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建设者们需要攻克秦巴山区复杂的地质条件,跨越众多河流峡谷,打造出一座座坚固的桥梁、一条条畅通的隧道,让高铁列车在崇山峻岭间也能如履平地。
高铁乘务员们,是这条线路上最动人的风景线之一。在西渝高铁安康至重庆段,他们的工作远不止于端茶送水、引导入座。由于线路串联起多省市、多民族聚居区,乘务员们需要提前熟悉沿线各地的风土人情、饮食禁忌和文化特色。比如,面对来自达州的乘客,他们可以热情介绍当地的灯影牛肉;遇到前往广安的旅客,不妨聊聊红色文化的峥嵘岁月。当列车穿越长达数十公里的隧道时,他们会贴心提醒乘客注意耳膜感受;当窗外掠过城口的原始森林,他们会用生动的语言讲述这片土地的故事。
想象一下,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首趟西渝高铁列车从安康西站缓缓驶出。车厢内,高铁乘务员小李面带微笑,正在为乘客分发纪念品。“各位旅客您好,欢迎乘坐西渝高铁首趟列车,本次列车将带您穿越秦巴山脉,478 公里的路程,只需 1 个多小时就能抵达重庆。” 她的声音清脆悦耳,透过广播传遍整个车厢。当列车经过岚皋站,小李向窗外示意:“大家看左边,那里就是美丽的南宫山,以前需要绕行几小时才能到达,现在高铁让我们与美景的距离越来越近。” 乘客们纷纷探头观望,车厢里满是欢声笑语。
列车驶入重庆境内,窗外的景色渐渐变得热闹起来。小李穿梭在车厢中,为一位带着小孩的阿姨递上温水:“您放心,到重庆西站后,换乘其他线路很方便,出站口就有清晰的指引。” 阿姨感激地笑了:“以前去安康看亲戚,坐火车要大半天,现在有了高铁,真是太方便了,你们乘务员的服务也这么贴心。” 这样的对话,未来将在西渝高铁的每一趟列车上不断上演,高铁乘务员用专业与热情,让每一段旅程都充满温暖。
西渝高铁安康至重庆段的建设,不仅是一项工程,更是一场关于连接与融合的实践。11 座车站如同 11 个支点,撑起了区域协同发展的骨架;350 公里的时速,让时空距离不再是阻碍;而高铁与高铁乘务员,則是这场实践中最具温度的元素。当这条线路正式通车,它将不仅缩短城市间的距离,更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心灵距离,让西南大地在高铁的助力下,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西渝高铁安康至重庆段,这条 478 公里的高铁线路,是我国高铁建设成就的又一见证。它用速度打破壁垒,用便捷连接人心,更用温暖的服务传递着时代的进步。在未来的日子里,无数高铁列车将在这条线路上飞驰,无数高铁乘务员将在这里书写属于他们的服务故事,共同编织出西南地区更加美好的明天。
在齐鲁大地的交通动脉建设浪潮中,济滨高铁遥墙机场站如一颗破土而出的璀璨新星,以济南市首个地下高铁站的姿态,重新定义现代交通枢纽的内涵与价值。这座承载着万千期待的工程,建成后将构建起 “空铁轨路” 立体换乘网络,成为山东省规模首屈一指、功能完备无缺的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书写智慧出行的新篇章。
从空中俯瞰,遥墙机场站犹如蛰伏于大地之下的钢铁巨龙,总建筑面积达 38 万平方米的庞大身躯,涵盖地下三层空间布局。负一层为综合换乘大厅,采用通透明亮的穹顶设计,阳光透过特制玻璃幕墙倾泻而下,照亮整个空间。在这里,机场旅客可通过专属连廊,步行 3 分钟直达高铁候车区;地铁、公交、长途汽车的乘客,亦能凭借清晰的电子导视系统,快速找到通往高铁站台的通道。负二层分布着 8 条高铁到发线与 4 座岛式站台,采用先进的无柱雨棚设计,让列车进出站更加流畅高效。负三层则预留城市轨道交通换乘接口,为未来交通网络的拓展埋下伏笔。站内还配备了智能停车引导系统、自动行李寄存柜等设施,从细微处提升旅客出行体验。
而在这庞大而复杂的地下空间里,高铁乘务员无疑是最温暖的人文风景。他们以全时服务的标准,穿梭于站台与换乘通道之间。清晨,当第一缕阳光尚未穿透云层,乘务员们已整齐列队,检查设备、调试系统,为即将到来的客流高峰做好准备。面对拖着沉重行李的旅客,他们主动上前帮忙,指引便捷的换乘路线;遇到对智能设备操作不熟悉的老年乘客,他们耐心讲解,手把手协助购票、检票;在突发状况发生时,乘务员们迅速响应,以专业的应急处理能力,保障旅客的生命财产安全。无论是工作日的繁忙,还是节假日的客流激增,他们始终保持着热情的微笑,用贴心服务温暖每一位旅客的旅途。
遥墙机场站的 “空铁轨路” 零距离换乘模式,打破了传统交通枢纽的空间限制。旅客下飞机后,无需出站,沿着标识指引即可直达高铁候车室;乘坐高铁抵达的乘客,也能无缝转乘地铁、公交,快速抵达城市各个角落。这种高效的换乘体系,极大缩短了出行时间,提高了城市交通运转效率。同时,站内的智慧出行系统更是一大亮点,通过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技术,实时监控客流、调整运力,为旅客提供个性化的出行建议,让每一次出行都精准、高效。
济滨高铁遥墙机场站的建成,不仅是济南交通发展的一次重大跨越,更是山东交通迈向国际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它将成为连接城市内外的重要节点,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为人们的出行带来全新的便捷与舒适体验,引领山东交通走进 “空铁轨路” 深度融合的崭新时代。
在广袤的青藏高原上,一场与恶劣环境的 “较量” 正火热上演。近日,西宁至成都铁路甘加隧道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正洞掘进已突破 4000 米大关,标志着这项备受瞩目的工程迎来关键节点。作为西成铁路甘肃段的 “硬骨头”,甘加隧道的每一米推进,都凝聚着建设者们 “雪域攻坚” 的坚定决心,更见证着中国铁路建设在极端环境下创造的新奇迹。
甘加隧道坐落于甘南州夏河县拉卜楞镇,全长 10.59 公里,犹如一条即将腾飞的巨龙,横卧在海拔约 3160 米的高寒山区。这里气候变幻莫测,冬季最低气温可达 - 30℃,刺骨的寒风裹挟着冰雪,给施工带来巨大挑战;而复杂的地质条件更是如同隐藏的 “拦路虎”—— 线路所经区域岩体破碎、稳定性极差,断层、涌水、岩爆等风险频发。面对如此恶劣的环境,建设团队运用三维地质雷达、TSP 超前地质预报等先进技术,如同给隧道施工装上 “千里眼” 和 “顺风耳”,提前预判地质隐患,制定精准的施工方案。每一次钻孔、每一次爆破、每一次支护,都在与自然 “博弈”,但建设者们凭借顽强的毅力和精湛的技术,啃下了一块又一块 “硬骨头”。
当甘加隧道在雪域深处不断延伸时,另一群铁路人也在为未来的通车做着精心准备。在未来穿梭于西成铁路的列车上,高铁乘务员们将以 “温情守护” 的姿态,为旅客带来优质服务。他们早在建设期间便深入高原,熟悉沿线环境与站点布局,提前掌握高原旅行的注意事项。通车后,面对高原反应不适的旅客,乘务员们会第一时间送上氧气瓶和药品,用专业知识安抚旅客情绪;对于携带大量行李的游客,他们主动帮忙安置,介绍沿途美景与特色站点;在列车运行过程中,乘务员们时刻关注旅客需求,如同温暖的 “雪域使者”,让每一位踏上西成铁路的乘客都能感受到家的温馨。
甘加隧道的顺利推进,不仅是工程技术的胜利,更是中国铁路建设实力的彰显。这条隧道的建成,将极大缩短西宁至成都的时空距离,串联起青藏高原与川蜀大地的经济脉络,为沿线地区的旅游开发、物资运输、文化交流注入强劲动力。而在这条钢铁通道背后,从挥汗如雨的建设工人到未来即将服务旅客的高铁乘务员,每一个铁路人都是这条 “钢铁脊梁” 的守护者,他们用不同的方式,共同编织着中国铁路的宏伟蓝图。
随着甘加隧道掘进不断向前,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条穿越雪域高原的铁路干线,将成为连接西北与西南的黄金通道,承载着无数人的梦想与希望,在高原大地上奏响发展的强音。
在长三角铁路网加速完善的背景下,江苏两条重点铁路项目建设迎来关键进展。记者从铁路部门获悉,宁淮城际铁路淮安段桥梁工程完成率超 85%,通苏嘉甬高铁苏州段隧道掘进突破千米大关。与此同时,铁路部门已同步启动高铁乘务员专项培训计划,通过 "技术赋能 + 服务创新" 双轮驱动,为两条线路未来运营储备专业人才,高铁乘务员的应急处置能力、方言服务水平、智能设备操作等核心技能成为培训重点。
双轨项目攻坚:技术创新引领长三角轨交升级
宁淮城际铁路全长约 206 公里,设计时速 350 公里,淮安段正线桥梁长达 43 公里,其中淮河特大桥主跨 180 米连续梁采用 "挂篮悬臂浇筑" 工艺,混凝土浇筑精度控制在 5 毫米以内。项目团队创新应用 BIM+GIS 三维建模技术,对跨京沪高速段施工进行全周期模拟,提前规避 7 处风险点,目前全段桩基施工已完成 92%,预计 2025 年实现 "淮安至南京 1 小时通达"。
通苏嘉甬高铁苏州段穿越阳澄湖生态保护区,10.8 公里的阳澄湖南隧道采用直径 12.8 米的泥水平衡盾构机施工,创造了日均掘进 12 米的纪录。为保护湖区生态,施工方采用 "零排放泥浆处理" 系统,将盾构渣土转化为环保砖,累计利用达 3.2 万立方米。该隧道建成后将成为国内首条穿越大型湖区的高铁盾构隧道,助力苏州至嘉兴实现 35 分钟直达。
高铁乘务员 "三维赋能" 培训体系构建
为匹配两条线路的高标准运营需求,上海铁路局启动高铁乘务员 "基础 + 特色 + 智能" 培训计划:
应急处置强化:在南京实训基地设置模拟车厢,乘务员需完成隧道火灾疏散、列控系统故障处置等 22 项实战演练,其中针对宁淮城际铁路的 22‰长大坡道,专项训练 "坡道起停时的旅客安全防护";
方言服务升级:开发 "苏沪嘉方言服务手册",要求乘务员掌握苏州话、淮安话等 6 种方言的基础服务用语,如 "请往这边走(苏州话:请往个面走)"、"小心台阶(淮安话:当心阶磴)";
智能设备操作:开展 5G 智慧列车系统培训,乘务员需熟练使用 AR 故障诊断眼镜、旅客健康监测手环等设备,未来在通苏嘉甬高铁上,可通过智能终端实时获取盾构隧道区段的结构安全数据。
"我们模拟了阳澄湖南隧道内的紧急情况处置,乘务员需在 6 分钟内完成 8 节车厢的旅客引导。" 培训教官介绍,所有乘务员需通过 120 学时的实操考核方可上岗。
轨交网络扩容:区域经济与服务品质双提升
宁淮城际铁路通车后,将形成苏北至南京的 "1 小时交通圈",预计年输送旅客超 2000 万人次。铁路部门计划推出 "淮扬菜美食专列",由高铁乘务员担任文化讲解员,介绍淮安软兜长鱼、南京盐水鸭等非遗美食的制作工艺。通苏嘉甬高铁则将串联苏州园林、嘉兴南湖、宁波舟山港等文旅资源,乘务组正研发 "一票通游" 服务方案,为旅客提供从高铁票务到景区导览的一站式服务。
在绿色运营方面,两条线路均采用 "光伏 + 高铁" 模式,宁淮城际铁路淮安站屋顶光伏板年发电量达 80 万千瓦时,通苏嘉甬高铁苏州段接触网采用节能型金具,预计年省电 1200 万度。高铁乘务员将参与 "低碳旅行" 倡议,引导旅客使用可降解餐具,推动车内垃圾分类回收率达 90% 以上。
智慧服务展望:乘务员与新线的创新联动
随着两条铁路项目进入攻坚阶段,高铁乘务员团队正与建设单位开展 "运维前置" 合作:在宁淮城际铁路的淮河特大桥施工中,乘务员代表参与了 "桥面震动对服务体验影响" 的测试;通苏嘉甬高铁的盾构隧道监测数据,已接入乘务员培训的模拟系统。这种 "建设 - 服务" 的协同模式,开创了高铁运营筹备的新范式。
铁路部门透露,未来将在两条线路试点 "星级乘务员" 制度,根据服务年限与技能等级,为旅客提供差异化服务选择。当宁淮城际铁路的首趟动车组驶过淮河特大桥,或是通苏嘉甬高铁的列车穿出阳澄湖南隧道时,身着孔雀蓝制服的高铁乘务员们,将以专业服务为江苏轨交的 "速度与温度" 写下鲜活注脚,让两条钢铁动脉不仅成为区域经济的连接器,更成为民生福祉的传递者。
【关注本网站】:掌握行业实时动态丨高铁招聘信息最新招聘2025丨高铁招聘网最新招聘官网2025丨高铁乘务员报名官网丨全国高铁乘务员招聘官网铁路招聘丨高铁乘务员丨2025年高铁招聘丨乘务员招聘丨高铁乘务员招聘丨高铁招聘官网丨铁路招聘官网丨铁路局招聘信息丨铁路局乘务员招聘丨高铁乘务员要求丨铁路人才招聘网丨高铁票查询丨2025年铁路局招聘丨售票员招聘丨高铁招聘